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

我是 pairang pavavaljung 許坤仲






pulima(排灣語:直譯為很多手的人,指手藝精細巧思的人)是許多朋友們對台灣國寶級人物、排灣族人pairang pavavaljung(許坤仲先生)的另一個稱號,他的「手」創作了許多值得述說與傳承的故事。
(一) 他的「手」創造鑲嵌藝術之美:
   在台灣原住民族的藝術領域裡,鑲嵌藝術算是排灣與魯凱族人滿早期的藝術表現,從以物易物得來銀器、貝類、珠飾等材質,結合木雕而完成之家飾與圖騰,如青銅刀、禮刀、木雕立柱、生活用具、寶箱等均有鑲嵌藝術的表現。而構圖大致取自族人所經驗的故事衍生的象形或寫實紋樣。pairang pavavaljung(
許坤仲先生)善用銀、銅和貝為飾創造鑲嵌藝術之美,在排灣族群的耆者是相當具代表性人物。他的「手」創造鑲嵌藝術之美,並把族人特有的、代表男子生命精神的青銅刀、禮刀及其文化意涵向外界及國際推廣,讓鑲嵌藝術之美不只是深入排灣族的生活,更能分享至其他地方讓更多人欣賞與認識
(二)他的「手」製造雙管口、鼻笛:
pairang pavavaljung(許坤仲先生)使用雙管口、鼻笛吹奏的笛音曾獲得亞太影展的電影最佳配樂獎項,也曾在1988年間與阿美族故郭英男先生等人,前往歐洲代表台灣原住民訪問與演出,在「台灣原住民訪歐的音樂團體」發揮所長,吹出台灣傳統雙管笛的美妙聲樂,讓國際人士欣賞台灣的音樂之美。除了吹奏外,pairang pavavaljung(許坤仲先生)的「手」也製作精美的笛子,讓許多人喜愛與收藏。
(三)他的「手」成為薪傳的活教材:
pairang pavavaljung(許坤仲先生)於2010年獲評為屏東縣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保存者,其對於排灣族口、鼻笛之承傳與技能,列為重要的傳人,尤其排灣族目前相關雙管口、鼻笛傳藝師嚴重凋零,排灣族傳統口、鼻笛的製作與吹奏,關係著整個族群的音樂與藝術表達,而隨著時間流逝與環境的改變,傳統古調笛音亦面臨失傳的危機。因此,他的「手」成為薪傳的活教材,參與文化傳承的教學生活,在部落或小學教授傳統口、鼻笛,並分享其樂音的美感與藝術內涵。
(四)他的「手」走過的經歷:
1.出生在南台灣的山區部落(1935)。
2.國小四年級花井勇三的日語名字改為許坤仲(1946)。
3.17歲開始吹奏排灣笛、打鐵、製作鑲嵌藝術1952)。
4.用笛音迎走余素月女士的芳心,並與她結婚(1955)。
5.隨同其母親成為基督徒(1956)。
6.連三任三地門鄉大社村村長(1974-1986)。
7.代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訪問團至歐洲訪問(1988)。
8.紀錄片「愛練排灣笛」演出受訪人(2000)。
9.吹奏的排灣笛音獲電影超級公民亞太影展最佳配樂(2000)。
10.祖靈的解離與重聚—南部與東海岸原住民藝術專題聯展(2004)。
11.紀錄片「在那山說故事的手」主要演出受訪人(2008)。
12.守護.傳承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(2009)。
13.屏東縣文化處聘任為原住民文化雙口鼻笛傳藝師(2008-2010)。
14.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國小、青山國小等雙口、鼻笛研習班教師(2008-2011)。
15.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駐村藝術工作者(2010)。
16.走出來的路原住民駐村藝術工作者聯展(高美館/2010)。
17.風靈三地門鄉原住民駐村藝術家聯展(鄉文化館/2010)。
18.獲頒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保存者──排灣族口鼻笛(2010)。
19.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駐村藝術工作者薪傳成就類(2011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